说说陈佩斯的《戏台》
因为是陈佩斯的作品,还因为听说《戏台》的票房很糟糕,陈佩斯这次肯定亏惨了,所以很多中老年人觉得陈佩斯人品好,有道德底线,有骨气,于是怀着不能让好人亏的心态买票进了电影院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实话实说,电影看了不到一半我就想走人,因为电影太舞台化,太话剧化,而我平生最不爱看话剧,感觉话剧表演成份太重太夸张,而且舞台场面太小,没有带入感,所以一直拒绝看话剧,而《戏台》感觉就是舞台剧的电影。
如果是在一百年前,文明戏刚进中国不久,话剧的确很有市场,它和京剧有类似之处,那就是“演戏”的成份太重,但话剧的节奏比京剧要快。京剧现在已经进ICU了,正在被抢救,话剧也是如此。所以陈佩斯的《戏台》如果仅凭作品本身,票房肯定会很失败。这一点估计陈佩斯自己没意识到,毕竟七十多岁了,不太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审美。
再就是电影故事的中心思想不知道是啥?就是作者你想说啥?想说军阀不懂戏,却又喜欢看戏,要看自己认可的价值观的戏,比如英雄不能自刎,还要胜利。所以戏就改乱套了。是想说军阀不懂文化,糟蹋文化,还不讲理?
当年的军阀们并不是如此啊。北京城里那会儿没听说哪个军阀为难唱戏的角儿们。陈凯歌的《霸王别姬》中的班主就对坐科的徒弟们说:你们赶上好时候了。所以陈佩斯也不能凭空污人清白,糟蹋那些军阀们。张勋在军阀中算是没啥文化的,一场堂会,就给“老乡亲”孙菊仙600大洋,让这位老生泰斗感激涕零。那时报纸是私人办的,你今天为难欺负了哪位名角,明天满世界都知道了你的光辉“事迹”,人家军阀也是要脸的。懂民国北洋历史的人就不会认同你陈佩斯的观点。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有硬伤。
黄渤是主角,他是个卖包子的票友,平时玩玩还行,但真要粉墨登场来真的,那就太业余了,自然比不上名角金啸天,当然凤老板也就不愿意同他搭戏。陈佩斯想说票友总归不如科班名角?这道理谁都明白啊,术业有专攻嘛。说白了,黄渤就是一个插科打诨的“小丑”,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喜剧元素,不然陈佩斯不会给他2000万片酬。
至于洪大帅的六姨太,看到自己崇拜的名角金啸天就脱衣上床,也不管金老板的身体受不受得了,戏班班主陈佩斯还在卧室门口把着门吱吱嘎嘎的让他们尽兴,这也太三级点了吧,喜剧电影也不能这样逗观众乐啊。然后黄渤上完妆,六姨太贪得无厌,认错人再来一次,她就那么大劲、那么大胆?那可是在人来人往的戏院子里,她不怕,黄渤也不怕?
最后大概是风云突变,洪大帅戏没看完就败退撤出了北京城,名角金啸天凤老板这才正规正的唱着正本的《霸王别姬》,赢得台下懂戏的几个观众的喝彩。
总之,没太明白陈佩斯想表达啥,作品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?就觉得他的《戏台》就是个大杂烩、无厘头。剧本有硬伤,表演太夸张。建议陈佩斯以后别拍这样的作品了。艺术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,不能总靠老观众们的同情。
赞(9)
|